杏彩体育官网入口-阿南欲夺胜,法甲球队蓄势待发
大乘法的开展,本富于适应性而多采多姿的。大乘而为更高度的发展,主要的理由是:
出世的解脱佛法(小乘),在印度已有强固的传统,五百年来,为多数信众所宗仰。
现在大乘兴起,理论虽掩盖小乘,而印度出世的佛教,依僧团的组织力,而维持其延续。大乘新起,没有僧团,在家众也没有组织,不免相形见拙。为了大乘法的开展,有迁就固有,尊重固有(不再痛骂了),融贯固有的倾向。
同时,除了少数卓绝的智者,一般的宗教要求,是需要兑现的。菩萨的不求急证(不修禅定,不得解脱),要三大阿僧祇劫,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在生死中打滚,利益众生:这叫一般人如何忍受得了?
超越自利自了的大乘法,面对这些问题(采取偏重信仰的办法,此处不谈),于是在“入世出世”,“悲智无碍”,“自利利他”,“成佛度生”——大乘姿态下,展开了更适应的,或称为更高的大乘佛教。
这一佛法的最大特色,是“自利急证精神的复活”。不过从前是求证阿罗汉,现在是急求成佛。
传统的中国佛教,是属于这一型的,是在中国高僧的阐扬下,达到更完善的地步。这一大乘的体系,虽也是多采多姿,就同一性来说:
一、理论的特色是“至圆”:
我可以举三个字来说:
“一”,什么是一?“一即一切”,“举一全收”。简单的说:一切佛道,一切众生,一切烦恼,一切法门,一切因果,一切事理──一切一切,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,而不离于一。这样,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;“重重无尽”,就是“事事无碍”。
“心”,什么是心?如果说救众生、布施、庄严佛土,真的要向事上去做,那怎么做得了呀!做不了,怎么可说“圆满”,“波罗密多”(事究竟的意思)!原来一切唯是一心中物:度众生也好,布施也好,庄严佛土也好,一切从自心中求。菩萨无边行愿,如来无边功德庄严,不出于一心,一心具足,无欠无余。
“性”,什么是性?法性平等。如佛法以缘起为宗,那就因果差别,熏修所成。现在以法性而为宗元,如禅宗说“性生”(“何期自性能生万物”),天台宗说“性具”,贤首宗说“性起”。从无二无别法性而生而起,所以圆通无碍,不同事法界的隔别。
二、方法的特色是“至简”:理论既圆融无碍,修行的方法,当然一以摄万,不用多修。以最简易的方法,达成最圆满的佛果。根据这种理论,最能表显这种意境的,莫过于参禅、念佛了!
三、修证的特色是“至顿”:基于最圆融的理论,修最简易的方法,一通一切通,当然至顿了!例如“一生取办”,“三生圆证”,“即心即佛”,“即身成佛”。成佛并非难事,只要能直下承当(如禅者信得自心即佛;密宗信得自身是佛,名为天慢),向前猛进。
在这一思想下,真正的信佛学佛者,一定是全心全力,为此大事而力求。
这一思想体系,大师说是大乘教理,其实是:大乘中的最大乘,上乘中的最上乘!胜于权大乘,通大乘多多!
这一至圆至顿的法门,在中国佛学,中国文化史上,真是万丈光芒!
虽说“至顿”,其实还得痛下功夫。如禅宗,一闻顿悟的,也许是有,而多数是十年、二十年,或者更久,才能有个入处。清末民初的几位禅匠,隐居终南,见人来就呵斥说:“这不是你来的”。原来悟道以后,还得向深山里养道,绵密用功。念佛是最简易了,要得一心不乱,也非念兹在兹,专心持名不可。什么事有此重要?还有什么不应该放下?凡是于圆顿大乘,肯信肯行,那一定是“己事未明,如丧考妣”,全心全力,为成佛得大解脱而精进!
这一思想发展起来,成为佛教界公认的准则。那么真心修行的,当然是一意专修,决不在事相上费力。入佛门而敷衍日子的,也得装个门面,赞扬赞扬,总不能让人看作甘居下流,骛世事而不务道业。信众自然也钦慕这个;老年来学佛修行,桑榆晚景,更非急起直追不可。
中国佛教的重于自修自了,出家在家,一体同风,就是这种最大乘思想的实践。
所以,
中国的教理是大乘,应该说最大乘。
中国佛教的修行,虚大师说是小乘行,其实这正是最大乘的修行!
从理论说,至圆,至妙!
从修行说,圣者的心境,非凡夫俗子所知。
你觉得大乘应该入世吗?不知道入世出世,无二无别。而且,十字街头好参禅;搬柴挑水,无不是功夫,那里离了世间?
你觉得大乘应慈悲救济众生吗?从前,释迦未下王宫,度生已毕。度佛心中之众生,成众生心中之佛。你来,请坐;你渴,请喝茶,那里不在度你救你!
如觉得大乘应广修布施吗?不知道一念圆悟,六度万行,法法现成!还有什么可着而没有施舍的吗?
你说不会,那是杲日当空,盲者自蔽,怪不得老僧。
总之,不是——销归自性,就是——会归不二,总叫听者无话可说。
然而,尽管无话可说,心里却老是有问题。入什么世呀!慈悲利济在那里呀!唉!俗知俗见,奈何奈何!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